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五百零五章 欠银(1/2)

雍正元年</p>

三月二十八</p>

雍正爷登基后,三位小阿哥住进了他们阿玛曾住过的乾东五所里, 而两位小格格则住进了乾西五所。亦都是一人一间院子, 比起先帝时,地方倒是宽敞了不少。</p>

茉雅奇让人在后院屋檐下扎了座秋千, 院子里装饰了很多花草, 天气好时,就愿意坐在这儿看看天, 看看云。</p>

宝笙侯在廊下伺候着,太监福安领着人把赏赐的物件锁进库房, 又悄默声地走了过来。</p>

“格格这一阵是怎么了?也不读书了, 也不跟二格格一起去后宫了,总是坐在这儿发呆。”</p>

宝笙瞥了眼福安, 用手肘怼了怼他, “格格心里烦,不该问的别问。万岁爷赏赐的东西都登记好了吗?可别出什么差错。”</p>

“放心吧,都记得妥妥的。再说,东西都是苏公公让人送来的, 保准不会出错。”</p>

福安也是在王府里就伺候大格格的老人了, 如今也是这院子的太监首领,做事很牢靠</p>

宝笙点了点头, 看着还在发呆的大格格, 轻轻叹了口气, 端起一旁热好的茶, 走去了秋千旁。</p>

“主子, 用些茶吧,在外面坐久了,身子该凉了。”</p>

茉雅奇缓缓地敛下眼眸,温和地笑笑,“无碍的,今儿没什么风,我穿的也厚实。”</p>

宝笙给茉雅奇拢了拢斗篷,见她慢慢喝了半碗茶,才压低了嗓音道,“李大人这时节应该到云南了吧?”</p>

“早该到了……”</p>

茉雅奇垂下头,把茶碗捧在手里,“云南山高路远,民风也彪悍,不知他能不能适应。”</p>

“格格放心吧,”宝笙柔着嗓子安慰道,“李大人家里是商贾出身,不是京中那些娇生惯养的世家子弟,这些年天南海北地也走了不少地方了,肯定不会有问题的。”</p>

茉雅奇低垂着眼眸,眼睛里映着碗中的茶,在一片莹白中轻轻摇荡。</p>

“是啊,他不会有问题的,我相信他。”</p>

“说起来,也是万岁爷倚重,”宝笙继续道,“之前都说好去直隶的,这还没到任,就改了云南盐驿道。虽说,直隶离京城近,但像李大人这样的汉臣,非要去些艰难的地方,才好建功立业啊。”</p>

茉雅奇抬起头,看向宝笙一笑,“我听苏公公说了,云南涉及边事,又有土司作乱,很多当地权势不把朝廷放在眼里,颇有些无赖的架势。皇阿玛想来想去,觉得非要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不可,这才派了李卫去。”</p>

宝笙也跟着一笑,“可不是,李大人可不是个按牌理出牌的人,对付些泼皮无赖,他说不定是最有办法的。”</p>

四月初一,养心殿</p>

“皇兄是想先多设置几名噶伦,共同治理西藏?”</p>

怡亲王看了几封奏章的批注,对雍正爷的心思就明白了。</p>

“是啊,直接派驻大臣进藏,朕怕会让民心不安。”</p>

雍正爷坐在龙案后头,端起茶碗润了润喉咙,“就置五名噶伦,以康济鼐为首,他是拉藏汗的女婿。这次平藏,他一力反对准噶尔,一直固守阿里,为我大清也立下了不小的功劳。”</p>

“皇兄想得周到,康济鼐是个值得托付的人。”怡亲王点了点头,随后又皱了皱眉,“不过,他在藏地贵族中的地位,倒是不如阿尔布尔等人,贸然以他为首,不知日后……”</p>

怡亲王的话没说完,雍正爷放下茶碗,抬头看了他一眼。</p>

福至心灵,怡亲王瞬间想明白了,“原来如此,皇兄深谋远虑,臣弟是不用跟着瞎操心了。”</p>

雍正爷弯了弯嘴角,又拿起一旁的奏章。</p>

怡亲王也端了碗茶喝,暖阁内短暂地安静了片刻。</p>

待又一本奏章批完,那边怡亲王也放下了茶碗,“如今西藏事平,设置了噶伦,对入藏的两路大军也该论功行赏了。”</p>

雍正爷手中的朱砂笔,悬在桌上,半天未动。</p>

“暂且不急,朕还有所思虑……”</p>

“臣弟知道皇兄在思虑什么,”怡亲王缓了口气,“先不论十四,这次平藏,青海诸位台吉也是出了力的。尤其是,罗卜藏丹津!”</p>

朱砂笔被放在了笔架上,雍正爷抬起了头,“朕已决定封察汗尔丹津为亲王,额尔德尼为郡王,日后青海和硕特右翼由罗卜藏丹津和察汗尔丹津共领。”</p>

怡亲王有些吃惊,想了想道,“皇兄认为,察汗尔丹津能遏制住罗卜藏丹津的野心吗?”</p>

雍正爷摇了摇头,从龙案后站起,“青海迟早要有一战,朕心里有数。眼下,朕需要的是时间……”</p>

“这……”</p>

怡亲王也犹疑了,想了又想,他缓步走到雍正爷身边,“那无论是允禵还是年羹尧,皇兄都要三思再三思了。”</p>

四月初七乾清宫</p>

早朝上,大殿内异常安静,几乎所有朝臣都缩着脖子,低垂着脑袋,其气氛与先帝时大为不同。</p>

而龙椅上,神情晦暗不明的雍正爷,手里正拿着一本奏章。</p>

新任山东巡抚黄炳奏称,前任巡抚李树德在六年任期内亏空银两四十余万,其下属知府李元龙贪赃枉法,家私数百万而仍贪酷不已,且与前任巡抚李树德连宗任事,扰害百姓。</p>

“如此种类,尔等以为如何?”</p>

殿上发问,朝臣却无一敢答。</p>

“各省钱粮多有亏空,朕在潜邸时,既已知悉。朕以为,亏空缘由,无非三种,即民欠、官侵与吏蚀。民欠者,多因天灾、战事,朝廷亦能体谅。长官勒索,官吏贪蚀,同为一类,吏治之溃也!”</p>

群臣一声不吭,殿内落针可闻。</p>

“从前,圣祖好生知天,不忍将赃官明正典刑,以致一些人毫无畏惧,恣意亏空!朕深悉此弊,本应即行彻底清查,重加惩治,但念已成积习,姑从宽典。”</p>

龙椅上的人缓缓站起。</p>

“今日起,暂除陕西省外,限以三年,各省督抚将所属钱粮严行稽查,凡有亏空,无论已经参出及未经参出者,三年之内,务期如数补足……”</p>

朝臣间终于泛起波澜,低矮的官帽下,你看我我看你,有些受不住的,已经开始交头接耳。</p>

“如限补不完,从重治罪!稽查间,有督抚徇私纵容者,则一并治罪!三年补完之后,若再有亏空者,决不宽贷!”</p>

“这——”</p>

一石激起千层浪,朝臣间立时议论声沸然。</p>

“皇上,臣以为此法不妥……”</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笔下文学 . www.5401.net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笔下文学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