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大学成立,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三年之后大量具备专业知识的官员将陆续进入官僚体系之中。
这些人在咸阳学习生活几年之后,熟悉了咸阳的舒适生活,习惯了便捷的出行,习惯了方便的医疗,习惯了从报纸和各种杂志上获取信息,习惯了遍布大街小巷的各种商铺食舍等商业设施,更加习惯了在陈旭影响下的各种改革和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一旦他们去郡县任职,必然施政都会向咸阳靠拢,才会把咸阳模式推行到全国。
这便是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大学院立足于培养大量工业、建筑、医疗、农业、教育等领域的专业人才,而京师大学立足于培养具有新时代理论的官员。
因此京师大学的成立,也可以看做是陈旭对大秦未来改革推动的最重大战略成果,将彻底改变过去靠举荐和从勋贵家族子弟中选拔人才的制度,极大激活普通百姓的上升渠道,为大秦的未来官僚体系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再加上新勋爵法案的推行,将来还会有一些影响力巨大的商贾豪绅也会获得相应的勋贵身份,能够将家族子弟送入学校或者推选进入官僚体系,这样大秦的官员将不再局限于有名望的士族和旧勋贵,而是还会再多一些不同的理念和声音,代表另一股民间势力站在朝堂之上,进一步削弱士族的话语权,不让大秦官僚体系被士族门阀彻底把持。
总之,大秦要想持久繁荣,那就需要朝堂充满活力,而大秦想要长治久安,就需要凝聚各个阶层的精英人士,让各阶层能够都有对应的话语权,这样才能保证社会长期稳定。
大礼堂,或许将来就是不同阶层角力的地方,只是眼下还为时过早而已。
京师大学的开业是整个二月咸阳最热闹而且也是最为隆重的一次活动,始皇帝亲自带领所有在京师的公子莅临视察,三省六部所有三品以上的主官全都到场,除此之外,百家门徒和咸阳百姓近十万人围观了京师大学开业典礼。
在万民欢呼声中,始皇帝亲自向陈平颁发了京师大学副院长的诏书,陈旭、冯去疾、蒙毅以及安鱼梁等举世公认的几位名士大贤受邀与始皇帝一起剪彩,剪彩结束,始皇帝和陈平二人一起揭开遮盖在京师大学巨大石碑上的布幔。
随着布幔落地,京师大学四个古拙的篆书大字从两丈余高的玄武石碑上显露出来之时,早已准备好的神雷焰火和数十万响的鞭炮同时点,绝对诱惑巨大。
于是,就在大门打开的瞬间,那超过两百丈长的圣贤大道上,数万人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呐喊汹涌而动,你争我抢如同脱缰的野狗一般嗷嗷叫嚷着奔向图书馆大门,楼顶上那在晨曦之中金光微闪的皇家图书馆几个大字如同曲园那些脱光了衣服的小娘子一般充满了诱惑。
为了拔得头筹拿到那十个珍贵的名额,昨天晚上有人便把今天的早饭都吃了,若不是有禁军宵夜巡逻,肯定有许多人会卷着铺盖睡在京师大学的门口。
看似不起眼的圣贤大道,虽然只有两百丈,但算下来也接近一里的长度,加上地面凭空抬升十丈高,就是一条长长的斜坡,于是那些昨晚就吃了今天早饭的人明显后劲不足,路程过半,渐渐的就有许多人出现颓势,奔跑的人群开始逐渐拉开,跑在最前面的就是一群最年高壮的学子,胸前挂的大部分都是工学院和农学院的铭牌。
这些人不光近水楼台先得月,而且经常参加各种工程建设和野外耕种,一个个黝黑体壮不说,跑起路来也是速度飞快,而且还一路互相拉扯叫骂,入你娘子入你老娘这些热情的招呼声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