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前朝祸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如今世家大族力量。
要不然,他们甚至都不会让“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句话流传出来,就将第一个敢说这话的人给发配边疆去了。
在他们看来,世家大族之人与士大夫完全就是两个层面,两个概念的东西。
前者基本上都能被人称作后者。
可后者想要跻身前者行列,没有经过至少百年岁月的考验与沉淀,纯属做梦。
天下各地府州监县,能够有资格自称为世家大族的家族,只要他们没有出现极为严重的衰颓没落。
毫不夸张说,族内最少也能攀上朝廷三品大员的关系和人情。
知府?一个小小知府才几品官,今天敢不给那些中枢权臣面子,明天就能被他们上朝告状参死。
由此可见,身处于那些世家大族,家族势力最为根深蒂固的州府之地。
即便是由庙堂天子亲自任命,委派前来治理地方的知府,依旧拿他们世家大族之人没有任何办法。
至于官场上那些……比任何人都要清楚审时度势四字如何写的油滑官员们。
更不必多言,无非阳奉阴违罢了。
无论是从权力层面考量,还是从知府任期年限层面考量,他们皆无理由不去讨好当地世家大族势力。
反而去对一个萍水相逢,待不了多长时间便拍拍屁股走人的知府言听计从。
他们可不像知府这般引人注目。
无论干好干坏,远在千里之外的庙堂上,甚至于天子官家,都会记得有这么个人。
没过几年便要将他调离原来州府。
那些被他得罪过的世家大族终究只能望洋兴叹,除非上升到不死不休的仇恨地步。
否则他们完全没必要耗费那么大关系,人情,跑去追着一个从今以后很难再与他们产生交集的知府要员紧咬不放。
没有利益驱使,伤敌八百,自损一千这么不划算的买卖,他们自然不会做。
但换做那些近乎透明,在庙堂上更是没有任何人可以为其撑腰的州府官员,你敢不听话试试?
知府可以走,难不成你也能走?
真当那些世家大族之人,盘踞祖地经营数百年之久的关系,人情都是摆那吓唬人。
之所以时任潼川知府新官上任,能够驱使的动那些衙役捕快,短暂实现他心目中计划的第一步。
吏治清明,此乃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
不仅有当今天子官家,因为庙堂党争掀起的狂风巨浪在旁为其保驾护航,同时还有小吏拔擢的微不足道……
恰逢其时,那个名叫张乾的捕头,与来自冷灵范家的异姓小子,腾论。
共同查清了十年之前,发生在潼川府路的那桩陈年旧案背后真相,虽然幕后主使早已去往黄泉路。
但在普通民众,天子官家眼里,事关“略卖人口,采生折割”的骇人听闻之罪。
总归还是有些分量,足以令新任潼川知府破格拔擢衙役小吏的要求获准,当然,就算这些加起来也不过尔尔。
最根本原因,在于世家大族之人刚开始仍处于观望状态。
毕竟这位新官上任,前几个月都在忙着熟悉当地事务,忙着指挥府内衙役上街缉拿在外逃亡流寇。
专注于尽到他身为潼川知府,审理案情,维护治安的职责需要。
本质上与当地世家大族核心利益并无冲突,即便他们有些家族子弟,不学无术,平日里喜欢欺男霸女。
那也绝对掀不起多大动静,早在案发之时便会被府衙内小官小吏默契捂住。
知府又如何?知府照样没有千里眼,看不穿,望不尽脚下这片土地的每一寸藏污纳垢之地。
因此与他们发生不了多大矛盾冲突。
而且他们世家大族也并非完全蛮横,不讲理之辈,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个简单道理他们还是能理解的。
想要政绩没什么,你缉拿你的逃亡贼寇,他们不仅不会阻拦。
反而会大力配合你工作,纷纷在家勒令族内子弟,最近几月不要在外胡乱惹是生非,招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如果可以,如果这位新任潼川知府足够识相,有眼力见。
不像他们以前见到的,听闻过的那些死心眼知府一样倔强,非要跟他们作对的话,他们脑子又没病。
平白无故得罪这个名义上的主官,对他们有何好处?
什么好处捞不到,还极其容易给自己惹来一身骚,势力再怎么大的人,终究也还是要讲理的。
只不过他们心中的道理,并不适用于那些比他们实力弱小之人。
叹奈何……他们眼里再完美不过,再和谐不过的新官上任三把火,政通人和,其乐融融之景。
到头来还是即将要烧到他们屁股上,不留半点情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