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159真形三定
被阉了
李存孝三人闻言先是一愣,随后纷纷大怒:
“畜牲!该杀!”
“断人子孙,果然是妖人!”
“孙大夫,会伤及这些孩子的性命吗”
孙大夫表情更难看了几分,“难说”。
“那些妖人手段虽然残忍,但用的伤药却意外地好。”
“那十三个乞儿里,至少应该活的下来一半”
“只是剩下的那几个,还不足总角之龄怕是有点悬。”
剿灭妖人后欢快的气氛顿时沉闷下来。
苏武鸣在院中指挥军士收拾残局,李存孝和圆光则亲自将两位大夫送出门,看着二人在护送下走远。
“师弟知道明教妖人抓童男女做什么吗”
圆光脸上没有太多表情,李存孝能听出对方压抑的愤怒。
“大概能猜到一些.是十二童男童女吧”
明教教义,二宗三际之中,初际阶段,明暗分开。
中际阶段,黑暗侵入光明,光明与黑暗斗争,两者混合。
后际阶段,明暗重新分开。邪恶连同囚禁光明的整个世界都被毁灭,义人回归明尊的天国。
初际和后际都是玄虚不可知,唯有中际是现世生活,是明教存在的意义。
那么,既然一开始光明不敌黑暗,甚至被魔王们吞噬光明,身化囚笼不得解脱,又该如何解救呢
这就是明尊召唤出的十二童男女。
其“或现童男微妙相,癫发五种雌魔类”“或现童女端严身,狂乱五种雄魔类”。
通俗地说,明尊直接用了美人计,使五类魔身上吸收的光明分子射泄出来,掉在地上变成各种动植物。
而植物比动物包含更多的光明分子,这也是为什么明教众人“食菜事魔”。
因为他们相信,吃素可以让身心更加光明,而肉食都是污浊,吃了只会让人变成魔头。
这一点若是对应到灵草和妖魔肉,那倒是十分契合。
可是灵草灵丹何其珍贵,明教摊子又铺得很开,到处生根发芽,也就意味着资源不够分。
都是修炼种魔武道的武者,难免有煞气积攒在体内,有没有更为便宜的法子呢
有。那就是效法明尊,以童男童女培养药人,只不过这一次便不是把光明分子射泄出来,而是以双修法发泄煞气。
这种做法,和密宗里那些修炼欢喜禅的邪僧基本是一个路数。
充为炉鼎的童男女,基本都活不过二十五岁,便会因为体内煞气盈满而死。
但在他们完全不能行动之前,还可以赶上战场,服下狂药,作为炮灰发挥最后一点余热。
而为了避免童男女们私通,自然要将男子阉割。
“真是魔教妖人!愚弄百姓,以平等之名行剥削之实,个个该杀!”
李存孝回想着书中看过的种种,心中杀意越发高涨。
“不止如此”,圆光见话说到此处,也有意给李存孝提个醒。
“师弟,你应该有所发觉。城中黄庭高手多见,第六境的诸位首座也偶尔露面。”
“而如为兄一般,第五境真形的武者却都像是藏起来了一般,可知为何”
“正要请师兄赐教”,李存孝确实好奇了很久,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魔头本是虚幻,乃武者恶欲之凝结”
“先练气血,强身锻体;再练真气,经脉通达全身。”
“在这个过程中,魔头和武者的联系越发紧密,直到真形境界,彻底融合为一。”
“和魔头融合难道不会发疯吗”
李存孝吃了一惊,想起太乙真人说过的“二心竞斗”。
“自然不是只有融合,真形境界的关隘,其实便是‘斗’和‘定’。”
圆光谈及此处,不禁回忆起当初的艰辛,言语之间心有余悸。
“定有三层,入定、住定、出定。”
“要先和魔头交融合二为一,再脱身而出不失自我,这是武道最凶险的关卡。”
“要能保持本我,最关键就是一个‘定’字。”
“而人与魔相融,虚幻化为真实,武者往往会在这个境界生出种种不可思议的神通,但人与魔的争斗也就越发激烈。”
“心中争斗反射在外,经常会发生很多怪诞之事。叶无风自动、烛火化鬼火,影子内蕴诡怪,镜中似人非人”
光是听着这些描述,李存孝都忍不住起一身鸡皮疙瘩。
若按照圆光的说法,那这些真形武者直到出定圆满,战胜魔头之前,确实是不适合与人同居。
万一哪日幻觉幻听,将家人当成了心魔一通乱杀,清醒之后,岂不是要崩溃
“因此正派的真形武者,往往是选一个偏僻地方隐居深修。”
“我如今便是已经出定,这才开始出来活动,寻求突破天梯的时机。”
“而似魔教中人,行事放荡,干脆时常顺从魔头、宣泄魔性,以便于自己将之降服。”
“所以明教当中,真形境界的武者都是在其贼军中担任‘明帅’,四处征伐,营中安置童男童女,方便他们以杀戮和交欢宣泄魔性煞气。”
听完这一番话,李存孝久久无言,圆光也不再多说。
沉默持续到院中孩子们相继苏醒之后,师兄弟俩才将其一路护送至悲田院。
而那些乞儿,本来就没有去处,经苏武鸣上报白香山之后,后者索性专门调了一批银两,希望净月师太能将其接纳。
后者是心怀慈悲之人,就算没银子也不会拒绝。
如今有了经费,倒是可以找些街坊邻里来帮忙,否则她一个人也看顾不过来。
“三郎,圆光法师,此番真是有劳你们了。”
尼姑的脸上满是感激,但李存孝闻言,心中却是百感交集。
武功高强的人,未必就有一颗怜悯之心。
而武功低的人,未必就不能行侠仗义。
生在乱世,他最初只想家人平安,无病无灾而已。
但人生的际遇,已经将他推到了一个从前不敢想象的高度。
有金刚杵在身,这将来的天下必然有其一席之地。
届时,又该如何施为
“都是沙门弟子,谈何辛劳师太救济孤苦,乃是胜过修造浮屠的伟业。”
“为受苦众生牛马奔走,您才是真正的大德龙象啊。”
圆光没有一点架子,言语之中只有钦佩和谦卑。
作为一个大宗门的掌门弟子,这样的姿态是难以想象的。
但想到这是德正的首徒,一切似乎又顺理成章。
‘俗话说物以类聚,德正住持和圆光师兄都是这般,那位从未露面的佛门前辈,或许也是这样刚正不阿的脾性’
李存孝思绪发散,骑乘赤骊,和圆光一路回了天鼓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