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80章 白狼山的殊死搏杀 一(1/2)

汉代中国的东北地区民族构成比较简单,大兴安岭周围游牧的民族称为鲜卑,东部原始森林中的渔猎民族称为肃慎,千百年来两个民族都在向四面扩展生存空间。鲜卑人中一部分南下定居在乌桓山一带,和幽州汉族往来频繁逐渐演变成一个新的民族:乌桓。

当年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反抗新朝,二造大汉的战争中乌桓骑兵作出很大贡献,“突骑”这个词在东汉便特指乌桓骑兵。农耕文明瑰丽的文化底蕴,先进的生产技术,深深震慑着外来的民族,他们对自身的粗鄙感到深深的自卑,经过几代人的主动学习和自发融入,幽州地界的乌桓人逐渐和大汉绑定在一起。东汉末期渔阳和上谷的乌桓人已经彻底汉化,再也不被当做乌桓人而是成了半农半牧的汉人。

乌桓人与鲜卑人属于同族,不断有新的鲜卑人加入乌桓部落,不论后来者来自何处,大汉都称呼迁徙到乌桓山的鲜卑人为乌桓。汉朝在辽东设置“辽东属国”,方便管理和安置外来的“新乌桓”,年长日久乌桓人的活动地域遍布辽西走廊。

乌桓和匈奴都是大汉的属国百姓,他们不拿自己当外人,大汉也同样不客气,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俗话又说好处我吃黑锅你背,乌桓人与匈奴人都和大汉关系亲近,自然就成了大汉对外作战的主要兵源。

打赢了好处全被将领官员占去,打输了死伤的都是普通军士,朝廷不在乎属国人民死伤,抚恤还总被克扣,今年征兵明年又征兵,匈奴人不高兴乌桓人同样有怨言。之所以上百年没引起暴乱,是因为匈奴乌桓到底还算属国,好歹朝廷还承认是大汉自家人,比上不足比羌人的待遇要好很多,羌人才叫真的惨。

放眼两汉历史,外来民族始终不是致命的威胁,西汉亡于世家大族的背叛,东汉则衰在内部底层的暴乱。汉明皇帝时期爆发持续百年的羌乱,叛乱时断时续拖延到汉桓皇帝时期,国家再也支持不起频繁的战争,既然不愿意做顺民那就都去死吧,随着种族灭绝政策的实行,朔方东羌几乎被杀绝,这也为屠各人彻底占据朔方扫清了阻力。

参与叛乱的羌人惨遭灭绝,大汉也耗尽最后一丝力气,还没等缓口气黄巾之乱接踵而至,不出意外匈奴和乌桓再次被征调,长期的压榨已经让属国苦不堪言,还有没完没了参与血腥战争,内地的底层老百姓不接受命运选择造反,属国百姓也不可能继续忍耐。

中平四年丘力居率领乌桓人反了,乌桓人并没有取代汉朝或是割据的打算,他们更像是流寇闹事到处抢劫,以此发泄忍耐上百年的怨恨。战争仅持续了一年,和公孙瓒在管城打成平手之后乌桓人便撤回柳城,他们在等待朝廷给一个说法,哪怕只有一句道歉也行。

朝廷能体会属国人民的心情,任命刘虞出任幽州刺史便是善意的信号,刘虞出身沛献王一系身份显赫,曾经做过幽州刺史,后来升任光禄卿兼大宗正。他做过边疆地方官,清楚百姓造反纯属受到压迫,刘虞深知压榨老百姓是一门艺术,表面上秉持公正的处事原则,经济上别剥削的太狠,但凡生活过得去老百姓脑子有病才会造反。

事实也是如此,老领导归来让乌桓人欢欣鼓舞,可算是有人给做主,纷纷派出使者跑到蓟县诉苦,不是真想造反实在是活不起了。属国人民放下武器刘虞很高兴,然而公孙瓒并不这样想,他是旁支庶出前途全靠军功,没人造反他打谁去?不打仗怎么立功?

乌桓人找刘虞诉苦公孙瓒偏不允许,暗中捕杀乌桓人派去蓟县的使者来多少杀多少,想以此逼迫乌桓人再次造反。乌桓人也是头铁,你杀多少我派多少,大不了饶路也要去蓟县。发展到后来丘力居亲自跑到蓟县,现在已经不单是诉苦的问题,还要告公孙瓒一状!这件事也是刘虞和公孙瓒之间的主要矛盾。

以后的事大家都知道,这里只讲乌桓人,乌桓人因为造反才团结在丘力居周围,既然不造反又变回一盘散沙的状态,丘力居去世时儿子楼班年纪还小,由堂兄蹋顿掌握实际权利。丘力居没打算统一乌桓,然而蹋顿却是一方雄主,等到公孙瓒杀死刘虞,乌桓人愤恨之余也感受到威胁,再次集结在蹋顿周围抱团取暖。

和公孙瓒的战争开始很不顺利,直到刘珪杀进幽州战况才有所改观,刘珪背后的老板、公孙瓒的死敌袁绍对乌桓人的态度比较友好,双方互通有无关系算得上亲密。后来公孙瓒灭亡总算让乌桓人松了一口气,然而没等在安定日子里高兴多久,当初打公孙瓒时的盟友转身就成了敌人,还是一个比公孙瓒更狠的对手。

刘珪从始至终就没打算放过乌桓人,或者说他想吞并所有的塞北游牧部落壮大自身。原因显而易见,中原军阀混战草原也一样群雄割据,军阀没有善男信女谁都想统一天下,要统一就得具备足够的实力,南边的袁绍太强打不过,塞北一盘散沙正好一口一口吃掉。没有任何借口也不需要借口,两边的战争说打就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笔下文学 . www.5401.net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笔下文学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