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长孙无忌迈步出列,他面色沉稳,目光如炬,环视众人之后,开始详细地汇报关于官员升迁和空缺的情况。他的声音洪亮而清晰,每一句话都经过深思熟虑,让人不禁对他的专业和严谨感到钦佩。
长孙无忌报告完毕后,稍作停顿,然后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建议:朝廷应该在明年年初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科举考试,以选拔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大唐朝廷注入新的活力和智慧。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静静地聆听着长孙无忌的提议,他微微点头,表示对这个建议的认可。接着,李世民站起身来,他的身影高大而威严,让人感受到他作为皇帝的气度和权威。
李世民环顾四周,然后开口说道:“以往科举的主要内容包括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和明算六科。其中,秀才科最为困难,以问策为主,很少有人能够通过。然而,一旦通过秀才科,便可谓是国之柱石,其才能和学识必定出类拔萃。相比之下,明经科则相对容易,取士人数最多。然而,这些官员虽然数量众多,但真正有所作为的却寥寥无几。因此,朕认为,今后的科举考试中,明经科的录取人数应当大幅减少。”
李世民的话音刚落,在场的众人便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这个决定显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毕竟明经科一直以来都是科举考试中的重要科目,许多学子都将其视为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
就在众人议论之际,孔颖达挺身而出,他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到殿前,向李世民躬身行礼,然后说道:“陛下,如今全国近乎六成的学子都是学习四书五经,若是减少明经科的录取人数,恐怕会引起众多学子的不满啊。”
李世民说道:“孔爱卿,我问你,我们大唐朝廷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呢?”
孔颖达想了想回答道:“朝廷,应该是一个处理政务,解决国家地方问题的机构。”
李世民笑了笑说道:“你说得很对,但是这些年下来,朕通过观察,这些一味地研究四书五经的学子,在实际理政方面欠缺了很多,而那些处理政务出色的人才,其实都不是什么学术大儒,毕竟朝廷不是文学院,虽然当初朕在秦王府组织了十八学士认真的读了很多书,但是在征战和理政上面,反而是兵书和律法更加管用。”
孔颖达心中有些不是滋味,看样子,眼前这个皇帝是要轻儒了。
他本想跟李世民争辩几句,李世民摆手道:“孔爱卿,今天这是朕深思已久的决定,你若还有什么话,我们可以在其他时间畅谈,今日的事情还有很多,你明白吗?”
孔颖达见李世民如此说了,只得回到自己的队伍。
李世民继续说道:“进士科,是我们目前科举最为重要的内容,主要是考五道涉及或政治、或吏治、或教化、或生产等问题,朕在贞观八年还加入了史学的一部分,以史为镜可知兴替嘛,不过这一个月前,驸马刘君邛曾对朕说过,国家务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朕深以为然,大家也看到了,这短短三个月,朝廷就是凭着工商,财政赚了以往一年的赋税,这说明刘君邛的工商之说,是极为正确的,因此,朕决定,在进士科增加农科,工科,商科三个政论,而且比重会很大。”
唐俭面带微笑,声音洪亮地喊道:“陛下,此次科举增加农科、工科和商科,实乃英明之举啊!这对于我大唐未来农工商的蓬勃发展,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就在唐俭话音未落之际,一些世家官员们的心中却暗暗叫苦不迭,暗骂道:“这个马屁精,这不是明摆着给我们读书人增加负担吗?我们家的那些后辈们,向来都是研读四书五经的,哪里懂得研究什么农工商这些下贱之事?这简直就是要逆天而行啊!”
然而,尽管心中不满,这些世家官员们却不敢公然反对。毕竟,皇帝的旨意谁敢违抗呢?
就在这时,房玄龄挺身而出,出列对李世民在科举进士科中加入农科、工科和商科一事,表示了极大的支持。紧接着,长孙无忌也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表示赞同。
见此情形,他们手下的属官们虽然心中各有想法,但也都纷纷出列,表示支持皇帝的决定。就连一向以正统自居的孔颖达,也在此时表示支持。他心想,只要科举考试中仍然保留经史子集的内容,那么增加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倒也无妨。
李世民眼见众人纷纷出列表示支持,心中甚是满意。他微笑着点了点头,示意众人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李世民面带微笑,接着说道:“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明法科。这一科目主要是考察考生对于唐律的熟悉程度。今年,我们还推出了专利法,这也必须纳入到考试的范畴之中。毕竟,作为一名官员,对于国家的律法必须要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地方。所以,我在此郑重声明,只有通过了明法科的考试,才有资格被下放至地方,担任一方主官。否则,连大唐的律法都不清楚,又怎么能谈得上治理一方呢?”
说到这里,李世民稍作停顿,然后继续说道:“至于明书科,我认为下次科举时没有必要进行改变。这个科目主要是用来选拔在文字训诂方面有专长的人才,对于国家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李世民提到了明算科。他笑着说:“自从贞观数字出现之后,算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算术变得更加方便简洁了,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我相信,明年的科举中,以考明算入士的人数肯定会大大增加啊,哈哈哈。不过呢,相应的题目难度也肯定会提高不少哦。”
在场的大臣们听到李世民的这番话,纷纷表示赞同,并再次称赞陛下圣明。
李世民缓缓地坐回龙椅,他的目光扫视着朝堂上的群臣,然后开口问道:“各位臣公,对于朕所提出的科举建议,你们是否还有其他的想法或者建议呢?”
朝堂之上,群臣们面面相觑,一时间没有人说话。过了一会儿,终于有一位大臣站出来说道:“陛下圣明,您所提出的科举改革实在是太好了,不仅能够选拔出真正有才华的人,还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紧接着,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表示赞同李世民的科举建议。他们认为这样的改革将会使大唐的人才辈出,国家也会因此更加繁荣昌盛。
李世民微笑着点了点头,对群臣的反应表示满意。然而,他的目光却落在了刘君邛身上,似乎想要听听这位来自后世的人对大唐科举的看法。
刘君邛感受到了李世民的目光,他立刻站起身来,恭敬地回答道:“陛下,微臣认为大唐的科举制度已经相当完善了。考试的范围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这不仅考察了考生的知识储备,更能体现出他们的综合素养。如此全面而细致的科举制度,实在是让微臣感到震撼。”
这是刘君邛的真心话,唐朝的科举绝对是真正冲着选拔各类型人才去的,到了宋朝,尤其王安石变法后,科举就只剩下进士科了,虽然把从唐朝开始制定一切科目归纳到一起,但是把四书五经作为最重要的科目来考,改用大义、论、策取士,而明算,明法这种治理地方重要科目直接不考,实在是让人唏嘘。
到了明朝,只就剩下四书五经、八股文、策论、诗赋和经义五个方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