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祎琳与胡婕留在秀山家园,进行新的基金管理公司的筹备,鸿盈科技的生产梳理也终于迎来阶段性的结果。
鸿盈科技借用星源时代厂区成立的印刷电路板表面贴装(SMT)工厂,作为手机OEM代工业务目前最为核心的环节,其工艺、生产管控流程,都是在原和永电子的游戏机组装生产业务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鸿盈科技六月份就在东洲建成四条SMT贴装线进行试运营,也主要从原和永电子广省工厂抽调管理人员暂时担任各个环节的主管;从星源时代抽调的基层管理人员即便之前已经受到长达四个月的培训,前期还是跟普通员工一起填入生产第一线,实际熟悉各个生产运营环节的情况。
四条SMT线经过两个月的试运行,七月底的时候,生产效率、物料损耗等各项指标,甚至都要比星视从爱立信、朱鹮电子手里收购的手机工厂差了一大截。
这是生产条件还没有准备充分,就仓促接订单进行实际生产的必然结果,但也是不能长期容忍的结果。
差不多整个八月,萧良绝大多数时间就泡在星源时代借给鸿盈科技使用的厂区里,从早到晚主要带着张殷彪等人一起,从各个环节着手,研究鸿盈科技目前存在的问题。
就连负责星源时代锂电(第一)事业群的总裁梁棠华,也动不动被萧良揪过来当参谋。
梁棠华八十年代中期到日本留学,之后留在日本进入恩益电气工作,九十年代初就以出色的表现,获任恩益电气锂电事业部生产部副部长。
萧良从恩益电气引进液锂技术及设备,谈判前期就跟作为日方谈判组成员的梁棠华多次接触,了解颇深,与恩益电气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后,就以消化产品技术及设备工艺的名义,要求恩益电气放梁棠华加入星源时代工作。
梁棠华回到国内,前期先是负责产品技术消化、中试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培训工作,正式投产后在生产部部长的职务简单过渡了一下,很快就全面主持锂电池的生产工作。
萧良在锂电生产领域,前后花费两年时间,最大限度采取手工作业取代自动化设备,控制固定资产的投入,梁棠华、张叔毅他们是具体的执行人,其中梁棠华贡献最大,也可以说是星源时代目前最杰出的生产管理专家,星源时代锂电生产体系差不多是他一手协助萧良搭建。
何宏泰、张殷彪管理水平肯定也登堂入室了,但暂时跟梁棠华还存在些微的差距。
虽然梁棠华加入蜗巢科技的时间不是最早,八月份萧良对星源时代及蜗巢科技的管理及技术骨干授股,梁棠华与担任蜗巢科技科技副总裁的王驰骛,并列第一,都是四百万股。
邵芝华与孙楚辞、蔡春等人虽然为星源时代的发展贡献也极大,但他们没有直接入职蜗巢科技或星源时代,萧良也只能在联合课题研究、专利转让等方面稍作补偿。
经过一个多月的梳理,鸿盈科技核心工序的效率提升,还是相当显著的,基本上跟星视的手机生产工厂看齐了,能尽可能控制住低价接单的亏损不那么触目惊心。
鸿盈科技接下来要赶在年底前完成工业园一期厂区的主体建设,引进十条SMT贴装线以及配套工序,而在此期间目前已经建成的四条线要实现满员作业,也要完成第一批基层管理人员、生产主管的培养。
总体计划是争取明年年中完成一千万台手机OEM代工组装产能建设,同时在生产效率上也彻底将继承爱立信合资工厂管理风格的星视手机工厂甩在后面,缩短与台资电子大厂的差距。
何宏泰这一个月以来感受尤其深刻。
何宏泰九八年就代表和永电子,与蜗巢科技在电动自行车用的无刷永磁电机以及其他微型电机的生产、研究领域,展开广泛而深入的合作。
何宏泰主持了东洲电机工厂的建设、运营,亲自推动微型电机联合实验室的成立与运行,也目睹了星源时代过去两年多时间里,锂电产能的扩张是何等的疯狂。
不过,“纸上得来终觉浅”,旁观与真正走到一起工作,感受还是完全不一样的。
即便年初萧良收购和永电子控股权就已成定局,何宏泰也基本上是在萧良指导下推进相关工作,但前期何宏泰要忙的事情太多了,除了必要的汇报联系,何宏泰前期没有太多的时间,跟萧良保持多密切的接触。
六月初萧良正式完成对和永电子控股权的并购,更名鸿盈科技重新上市交易,何宏泰身兼上市公司董事长、总裁两职,就更加忙碌了。
鸿盈科技目前在广省保留一个厂区,收购了一家电子工厂,何宏泰需要去管。
东洲的电机工厂去年销售额虽然才突破两亿,却是目前鸿盈科技仅有的盈利项目,与微型电机联合实验室也直接向他汇报。
张殷彪名下的电动自行车工厂被收购到鸿盈科技旗下,他也要盯着这一块的代工业务发展。
更为主要的,除了OME产能建设外,工业园建设,新的手机订单接洽,何宏泰又怎么能袖手,完全交给他人?
虽然鸿盈科技目前接的都是中低端功能机代工业务,也有星源时代的锂电业务做铺垫,不愁没有门路踏入手机企业的门槛,但这段时间鸿盈科技对接的都是诺基亚、摩托罗拉、东芝、夏普等国际通讯巨头己拿足董事长总裁的架子,不动如山?
而更大规模的生产设备及技术引进,以及上游供应链的投资跟产品工艺技术研发促进,何宏泰能完全放手?
鸿盈科技要尽可能多的直接掌握下游端工序,尽可能从骨头缝里挤出更多的细微利润来,不能只做印刷电路板贴装以及最后的组装。
印刷电路板工厂、精密模具工厂、冲压电镀工厂,振动模组、线束、连接器等零部件工厂,包括相应的工艺技术研究开发,他都得同步抓起来。
这些未来都是鸿盈科技的有机组成部门。
何宏泰即便也擅长生产管理,但他作为鸿盈科技总的掌门人,其实是没有精力亲自去盯印刷电路板贴装及组装工艺流程梳理的;暂时在工业园一期建成、整个框架搭建起来之前,他想象不出自己能挤出这个时间来。
何宏泰没想到萧良会亲自下到车间,花这么长的时间,带人去做这个细致的工作。
当然,这段时间何宏泰再忙,即便萧良也没有对他提出要求,他每天还是尽可能抽两到三个小时走进车间——这也是对真正大老板必要的尊重。
这个期间,无论是近距离观察萧良如何带队去推动生产管控流程以及相关工艺的研究与梳理,还是亲自深入的参与研究、讨论,何宏泰才真正体会到南亭集团、星源时代的成功,绝非侥幸。
新的生产管理团队,有原和永电子的港籍管理人员,有原和永电子大陆籍管理人员,有从台资、港资电子大厂邀聘的精英管理及工程技术人员,更多还是从星源时代抽调的基层管理人员,之前几个月强凑到一起,其实矛盾很多,融合并不理想。
不过,没有谁敢在萧良眼皮底下搞事,一个多月来,几乎每天十二三个小时待在一起,大家就发现之前的裂痕、矛盾,悄无声息就少,淡了,不在那么显眼了。
能做到这个级别,该有的情商、眼色早就具备了,现在被真正的大老板拿眼睛盯着,又怎么可能不知道消除矛盾,维持团结呢?
有些港籍管理人员内心是存有一些偏见,也很难短时间彻底扭转过来,但憋着憋着也就习惯了。
何况真正的大老板对生产环节、工艺技术都这么了解,还能这么务实的深入基层,这时候还敢玩花样的,也只有那些不开眼的愣头青了。
物料采购环节,短短几个月就有好几个人涉嫌贪污,也是被萧良一眼看出来,毫无留情面的移交司法机关审查。
前期存在很多混乱,相当关键的一个原因,也是管理团队对鸿盈科技如此激进的发展模式,心里有很多的迟疑,也就滋生很多的懈怠,甚至有人都想着自谋出路;中高层就算拿到股份,但看到鸿盈科技的股价这段时间表现这么差劲,也少了很多的心思。
这一个月来,核心生产部门各项指标的快速提升,生产物料管理等等环节变得更为有序精减,甚至还有一些工艺得到明显改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
即便短时间内还是很难扭亏为盈,但这种模式能叫人看到未来了,普遍建立起信心,这对整个团队的正面影响跟塑造也极为关键。
“这一周的指标其实还是相当不错的,没有达到理想成绩,主要还是订单不足,生产线员额没有满,”
傍晚何宏泰拿到八月第四周详细的生产报表,陪同萧良走出厂区,登上南侧运盐河的长堤,很是感慨的说道,
“贴装及组装工序,短时间内再想提高效率也难了,还是要等工业园一期建成,将大的框架搭起来,再狠狠的进行反复的梳理,才能出比较大的效果。”